随着水污染、发黄、有异味、毒器材等自来水公共事件的发生,自来水安全成为人们切身的关注调研发现 ,除了水源地水质下降 、自来水厂处理工艺落后外 ,一些用水单位二次供水设施存在设备老化 、不能定期清洗的现象 ,水质合格的自来水在经过这一环节后 ,被污染的几率大大增加 。
二次供水指“单位或者个人使用储存 、加压等设备,将城市公共供水或者自建设备供水经储存、加压以后再供用户的形式”。业内人士认为 ,二次供水存在的风险隐患亟待重视 ,建议国家出台统一的二次供水管理规范 。
自来水之“脏”触目惊心
环保部日前发布消息称,我国有2.5亿居民的住宅区靠近重点排污企业和交通干道 ,2.8亿居民使用不安全饮用水。“这一结果触目惊心,但也是意料之中。”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说,在水源地水质下降、自来水厂处理工艺和管网设施老化等约束下,尽管自来水厂出厂水质达到国家标准,但是并不代表是健康的水 。
采访了北京 、天津 、广州、石家庄 、南京 、武汉 、呼和浩特等城市的水务界相关专家,他们均表示 ,水源污染之“脏”,是自来水水质安全最大的问题。如果源头污染 ,就会导致后续环节负重难行 。
在京津水源地看到 ,由于上游和沿岸保护红线范围内并未做到有效保护 ,导致一些水源地库区周边垃圾遍地 、矿山私采乱开,库区水面开发旅游、网箱养鱼,水质遭到严重染,使得作为饮用水的水源标准不断放宽 。
“仅靠一 、二类水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饮水需求,三类水也开始作为自来水水源 。”北京保健协会健康饮用水专业委员会主任赵飞虹说 ,水源水质本身就“脏”,再加工也出不来健康的水。水利部近日公布,目前我国水库水源地水质有11%不达标 ,湖泊水源地水质较差 ,只有约30%达标,主要是富营养问题 ,地下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约为40% 。
目前,我国城市自来水加工普遍采取加氯消毒处理,但氯气消毒的副产品会形成一些对人体有害的聚合物,因此工艺之“脏”令人担忧。在天津市中法芥园水务有限公司自来水厂车间 ,不仅看到了从浊水处理到清水的过程,还闻到一股刺鼻的氯气味儿。该厂负责人说,遇到水质情况不好的时候 ,还要加更多的消毒剂。
水龙头铅超标之“脏”也成隐患 。近日,温州市家庭作坊生产的“毒水龙头”被曝光 ,经检测其锌含量超出国家标准10倍 ,铅含量超出国家标准81倍。傅涛说 :“这样的‘毒水龙头’放出的不是水,而是毒!”
而调研发现 ,二次供水之“脏”更成为影响自来水水质的又一重大隐患 。
二次供水设备卫生状况堪忧
为保证高层建筑供水 ,二次加压有个蓄水池,自来水在此停蓄 ,疾控部门的检测不包含这个环节 ,一些二次供水设施的卫生条件不堪入目 ,极易导致饮用者感染疾病。
自来水涉及千家万户 ,在河北 、湖北调研了解到,各地供水企业严把自来水出厂关 ,同时出厂水中加放适量氯气,以达到在市政管网中仍然有一定杀菌消毒的作用。但是,从居民家中水龙头流出的自来水水质是否达标呢 ?多位业内人士告诉 ,自来水从出厂到居民家中,二次供水成“最后一公里”污染治理盲区 。
《城市供水水质管理规定》将二次供水定义为“单位或者个人使用储存 、加压等设备 ,将城市公共供水或者自建设备供水经储存、加压以后再供用户的形式”。
河北衡水市自来水公司总经理郑建恒说 ,市内自来水管网的水压一般只能输送到三 、四楼 ,五层以上的小区需要二次加压 。为保证高层建筑供水,二次加压有个蓄水池 ,自来水在此停蓄,疾控部门的检测不包含这个环节 ,这是导致自来水污染的一个隐患 。楼房住户多 ,水箱的水循环快,住户少 ,自来水停蓄时间越长 ,污染越严重 。
曾对二次供水设施进行调研的武汉市水务集团总工程师邱文心说,一些二次供水设施的卫生条件不堪入目 。一般来说,二次供水设施归小区物业管理,部分小区能定期清理水箱 ,有一些小区的二次供水储水箱常年无人清洗。有的二次供水设施在单独房间 ,无专人看管 ,出入方便,由小区老头老太太临时负责,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。
业内人士介绍,二次供水的水箱容易变成微生物滋生的温床,产生淤泥 、青苔 、杂草甚至红虫,导致饮用者感染疾病。没有严密的监管 ,如果有人恶意投毒,后果不堪设想 。
在个别老旧小区看到 ,小区内二次供水水箱处于无人看管状态 ,常年未清洗 、消毒或未盖加锁。水箱内都是淤泥杂质 ,虫蚁尸体漂浮于水面,铁锈和脱落漆皮四处散落 ,甚至还有死耗子等 。
询问多位小区物业公司、供水企业负责人 ,他们表示 ,二次供水确实存在污染风险,但是污染程度有多重 ,目前还没有权威部门的统计 。
二次供水设施管理不力
随着我国城镇化不断推进 、高层住宅不断增多,二次供水导致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调查发现,二次供水设施产权管理分散 、建设标准不统一、设备缺乏定期维护等 ,是造成二次供水污染的重要原因。
武汉市水务部门每年有60%至70%的投诉因二次供水水质问题 。梳理发现,造成二次供水污染的原因有三 :
一是二次供水设施的产权归业主 ,管理分散 。我国《物权法》界定二次供水设施的产权为全体业主共有,业主应承担其维护的职责,但目前国家没有出台与二次供水相关的管理办法。石家庄市供水公司总经理刘建波说 ,自来水供应单位既不拥有这些二次供水设施的产权,也没有得到授权去管理这些设备 ,供水企业保证水在进入小区时合格 ,而进入居民家前的“最后一公里” ,一般由开发商 、物业或房产所有者来负责 。
随着国有企业改制 、住房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,大批由企事业单位管理的老旧居民小区无人管理或业主自发管理 ,而业主普遍缺乏管理意识和能力,不愿承担二次供水设施运行维护费用,随意废除设施、改变设施用途等行为时有发生,造成二次供水设施无法正常发挥功能 。
二是二次供水设施建设标准不统一 。分散的二次供水设施由开发商建设 、物业公司管理 ,开发商在建设二次供水设施过程中 ,存在建设标准不统一 ,所用材料良莠不齐 。这些设施由小区物业负责维护清洗 ,至于能否保证二次供水水质 ,在于物业能否尽职尽责,保障二次供水水质成为物业能否“凭良心”做的事。
三是供水企业有心无力承担设备的维护 。邱文心说,居民的物权意识不强,遇到二次供水影响水质会找政府 、找供水企业,政府出于维护社会稳定的考虑 ,让企业被动地承担了这类服务。现有水价内不含二次供水设施的改造和维护,在没有政策、资金的支持下 ,由供水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,成本过大 。
武汉市二次供水的泵房有2000多个 ,为防止自来水污染“最后一公里”现象,武汉水务集团本打算全部接管 ,但是接管过程中发现这项工作消耗人力 、物力 、财力太大 ,接管了170多个 ,不得不停下来 。
相应供水法律规章缺失
调研了解到,对于二次供水的安全隐患 ,个别地区探索制定地方二次供水条例。业内人士认为,国家应加大力度制定相应的法律规章 ,真正使二次供水有法可依 。
近年来城镇化速度加快,市区内二次供水设施逐年增长 ,一些水污染事件被媒体曝光后,市民日益关注自身饮水安全,采访了解到 ,由于自来水水质问题,一些地区出现市民堵路、堵政府等群体性事件。
对于二次供水的安全隐患,专家建议 ,相关部门应该加快制定相应的法律规章,为二次供水管理提供法律依据 。邱文心建议 ,进一步明确二次供水设施建设、改造、管理的责任主体和资金渠道 。新建楼房的二次供水设施建设采用建管合一模式 ,即设计 、施工和后期运营维护由水务集团负责 ,建设资金列入房屋的建设成本 。
老旧小区的二次供水设施改造,由政府组织 ,水务集团实施 ,改造后由水务集团统一管理 ,改造资金政府由承担 。对于水务集团接管的二次供水设施 ,通过收取二次供水服务费来进行日常的运营业管理 ,做到“统一设计 、统一建设 、统一管理 、统一维护、统一收费”。
专家建议 ,在用水管理条例中明确,二次供水设施管理主体应当加强二次供水的日常管理 ,建立水质管理制度和检测档案 ;定期进行水质常规检测,每季度不得少于一次 ;定期对各类储水设施清洗消毒 ,每半年不得少于一次 。
来源:中研网